据经济之声《天下财经》报道,我国游戏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,青少年沉迷网游最近就引发了媒体的关注。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昨天(8日)就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举行研讨会,多位专家向游戏行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。

一打开网页,铺天盖地的网络游戏广告,而且场景很多都是砍砍杀杀,背景音乐震耳欲聋……不知道多少人有过这样的困扰。但对青少年来说,网游有很大的吸引力,一些孩子成天捧着手机玩游戏,上了瘾,荒废了学业,有的还酿成悲剧。与此同时,网游行业却觉得自己有点冤。业内认为网游能激发人的创造性,玩游戏的人不少都有很强的团队意识,而且,游戏产业能够传播中国文化,娱乐大众,创造就业,不应该被口诛笔伐。

围绕网游,两种观点针锋相对,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王洪喆认为,这是每一个大众媒介在发展早期都会遇到的现象。现有游戏行业的防御心态过强,导致的结果就是说游戏不好、说游戏是魔鬼,然后产业说游戏是好东西,游戏有很多功能。从整个媒介史来看,新的大众媒介出现的早期,其社会道德恐慌都是非常强烈的,从通俗文学到电影,到游戏都是如此。

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游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36亿元,同比增长23%,超过两成的增速说明游戏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很足。不过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看来,面对各界的道德恐慌,游戏企业已经到了必须作出改变的时候。游戏公司必须要有根本性的变革,如果自己没有根本性的变革,这个东西是不可持续的。

以网游尤其是移动网游为代表的游戏产业,如何走出道德恐慌?一些专家呼吁企业加强自我约束,承担更多社会责任。但这种呼吁更多是一种理念,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认为,关键是要把游戏研究透,不能把游戏仅仅当成一个产品来研发和设计。他说:“基于现有的游戏研究和游戏设计研究之后,最后能够深入到游戏背后人的研究。这样才可能达到从道德恐慌到社会责任的建立。其实道德恐慌和社会责任的建立本身不是针对游戏,是针对游戏背后的人来建立的。”

专家建议,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门的游戏研究学科,把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深入剖析,研究成果可以供企业参考,形成行业伦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