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产业要凉了?但最糟糕的时代往往也是最好的时代

版号久等不至,却等来《方案》,一时间游戏行业寒风凛冽。

文:本刊记者 王涛

经过了多年的大爆发,在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、“万物皆游戏”的背景下,曾经一往无前的游戏行业终于步入了行业转折点。

虽然腾讯、网易、完美世界、巨人网络、盛大游戏等各大游戏厂商,纷纷站出来,几乎口径一致地否认大规模裁员传闻,但是这些企业游戏部门的招聘力度已普遍远不如从前。并且,从刚刚公布第三季度财报的一些企业的业绩来看,如长城动漫,已经由于游戏行业政策变更,出现339.53%的净利润下滑……如果行业趋势继续延续下去,游戏行业出现大规模裁员或只是时间问题。

如此巨大的行业转向,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缺少版号,游戏厂商陷入焦虑中

标志性事件之一出现在今年八月底,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的通知(下简称《方案》),《方案》还没有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看得显著成效,却在游戏圈持续发酵——《方案》印发后,游戏股股价齐刷刷跳水。

原来《方案》明确提出国家新闻出版署要“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,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”。短短几十个字,却震荡着国内游戏市场的未来走向。

而更大的行业政策背景,则是自2018年3月以来,决定着游戏命运的版号审核迟迟未开。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游戏审批结果显示,从今年2月初开始,没有新的进口网游版号发放通过,从3月底开始,国产网游版号的发放也基本停止。有消息称,是因为3月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组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成为负责游戏备案登记的监管部门。按照此前的审批数量估算,截止目前,可能有5000款左右的游戏在排队等待版号中。

一款游戏是否有收费运营的权利,正是取决于是否获得版号,没有版号就不能开放收费模式。腾讯下了重注的吃鸡游戏《绝地求生》上线半年多因无法获得版号,导致腾讯无法出售游戏内道具进行变现。而网易因为早一步获得了《荒野求生》的版号,这也让这款游戏尽管热度不如《绝地求生》,但商业变现能力却远远领先对方。

尽管行业内一再传出即将重开的风声,但截至10月低,仍未见任何动作。何时恢复正常审核,还是有其他解决方案,行业内尚未有确切消息。

版号开放久等不至,却等来《方案》,有业内人士感叹:从中国端游时代到如今,政府对游戏的监管从未如此之严。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士认为,游戏行业即将迎来新的洗牌,重塑游戏行业的时刻到了。

野蛮增长后,行业进入“寒冬期”

曾几何时,游戏几乎就是赚钱的代名词,曾被冠以“互联网最吸金的产业”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全国游戏开发公司高峰期时多达近万家,从业人员多达数百万人。

从打“农药”到“吃鸡”,从晒青蛙到“跳一跳”,今年以来,游戏市场似乎格外火爆。统计数据显示,2008年-2017年,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由185.6亿元增加至2036.1亿元,增加近10倍,成为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。

然而,经历过最初的野蛮增长后,市场红利和流量红利都在逐步消失,游戏行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。游戏行业的痛苦,不仅仅来自于政策层面,红利消失后,也意味着躺着数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。

根据《2018年1-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显示,今年上半年,游戏市场整体收入1050亿,同比增长仅5%左右,而过去三年同期增速均超过20%。这是自2008年以来,游戏行业增速首次跌到个位数。

行业的疲软,反应到上市游戏公司市值上,更是惨不忍睹,从8月底陆续发布的年中财报中就可见一斑。“游戏葡萄”统计了54家游戏公司的数据,发现其中有27家营收同比下滑,占比达到一半;22家公司净利下跌,其中近一半跌幅超过50%。

以行业老大腾讯为例,二季度净利润为178.67亿元,同比下降2%,这也是腾讯13年来首次净利润下跌。二季度网络游戏收入为252.02亿元,占整体营收的34%,同比增长6%,环比下跌12.36%。腾讯游戏业务的“萎靡”很大程度来源于监管机构突然加紧的审核力度。今年以来,腾讯股价从最高的475.72港元,下跌至290港元之下,市值已蒸发超1.8万亿,跌出了茅台与招行的市值总和。

除了腾讯,还有其他游戏上市公司受到版号审批暂时暂停的影响,业绩出现了下滑。不少公司财报中明确表示:部分产品上线延期导致游戏业务收入减少。更糟糕的是,预计下半年经营业绩将继续面临压力。

游戏行业全面进入转折点

除了“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”外,游戏版权号配额制和游戏行业专业税也有可能实施,后者类似于烟草税,如果真的执行则意味着游戏将跟烟草一样承担30%以上的高昂税费,这对小公司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,虽然这一消息尚未得到证实,但从今年年初开始的多项针对游戏行业的举动表明,2018年,整个游戏行业都将受到一定冲击。今年上半年或许是近年来国内游戏行业最暗淡的一段时光。

《方案》实施后,势必会在新游戏的审查上更加严格,这种情况下,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将更加艰难。

近段时间,推迟游戏上线、停运甚至是散团的中小团队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的中小游戏研发团队开始考虑撤离,随着版号限制时间越长,被淘汰掉的团队就越多。

对于很多小游戏公司而言,2018年或许会成为生死存亡之年。

这种情况下,中小公司可能不得不投靠大公司,甚至将新产品直接卖给大公司。可以预见的结果是,游戏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。

从目前来看,国内游戏产业 “寡头效应”愈发明显,目前App Store游戏畅销榜上前20名中,约75%为腾讯和网易游戏产品。从年中财报来看,腾讯、网易虽然依旧稳坐第一梯队,占据国内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七成左右,大量的游戏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存。

更为重要的是,如今受监管政策的影响,资本风向也发生了变化,投资圈对游戏投资格外慎重,特别是对于中小手游研发团队来说,想拿到资本越来越困难。

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认为,市场大可不必惊慌。目前虽然每年国内新游戏的发行量比较大,而真正优秀的游戏却很少,同质化比较严重,缺乏自主研发的精品,是必须承认的事实。无论是限制总量还是加强审查,监管层主要的目的其实是鼓励精品化的游戏,推动游戏产业的创新。

蝴蝶效应开始凸显

蝴蝶效应也有了继续扩散的迹象,比如在流量入口和游戏直播平台。其实,整个移动互联网广告,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游戏撑着。

据AppGrowing发布的《2018年上半年中国手游买量市场分析报告》,手游广告的投放量分别占今日头条、腾讯社交广告、百度信息流的广告投放总量的35%以上。目前不少游戏公司已经退出了买量行业,其中一半是因为公司产品卡在了版号及过审问题上。这直接导致了依赖广告投放的第三方广告平台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。除此之外,如果迟迟没有新游戏上线,游戏直播也会缺少新主题,从而导致用户流失。

在如今游戏版号审批情况未知,市场总量控制等背景下,不少公司开始打起了“买卖版号”的主意,代办公司也开始涉足版号交易,价格也随着政策的日趋严格上涨。

不难发现,政策的收紧虽然对目前的游戏行业造成了重大影响,但流量红利的消失,才是游戏行业目前真正的瓶颈。

“出海”寻找新大陆,成为新选择

随着国内游戏市场遭遇瓶颈,游戏公司争相出海,试图开拓新的市场,包括腾讯、网易在内,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游戏厂商增收的快车道。相对而言,海外市场也更容易突围一些。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、印度等新兴市场已成为中国游戏公司青睐的出海首选。不少游戏厂商已将海外市场与全球发行列为企业的重要战略。

根据App Annie报告,中国移动游戏在中国以外市场2018上半年iOS及Google Play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40%;据《2018年1-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显示,海外市场5年增长近15倍。报告显示,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82.8亿美元,同比增长14.5%。而在2012年,这个数字是5.7亿美元。

不单单大厂有打开海外市场的能力,国内一些小厂商因为专注于深耕细分领域,在海外也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。

中国游戏或率先实现全球化

从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化的角度去看,游戏或许是最重要的行业。相较于文学、影视、动漫等,游戏更具有普适性的娱乐功能,所需跨越的文化差异也相对较小。国产游戏出海频繁,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市场的蓬勃发展。

以日本市场为例,日本本是游戏大国,但日本媒体J-CASTニュース的调研数据显示,2017年日本手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为307亿日元,同期中国手游在日本市场的收入是417亿日元,中间相差了110亿日元。《阴阳师》、《荒野行动》、《第五人格》等精品游戏都只是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2017手游收入榜中,《王者荣耀》、《梦幻西游》位居前列,不少中国原创的IP作品已经在国外市场占据非常优势的地位,东南亚、日、韩排名靠前的进口游戏多为中国自主研发游戏。游戏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此,它可以发挥多样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,按照目前趋势来看,中国游戏将率先实现全球化,很可能与日本动漫、美国电影一样在全球输出文化。

无论是出海,还是在游戏类型上精挑细选,最终都还需靠精品,精品自研才是王道。从市场来看,真正能赚到钱的游戏无非是两类:一个是生命力持久的IP类游戏,一个是精品自研类游戏。

梅花香自苦寒来

事实上,国内游戏市场早已成红海,今年几波监管措施落地之前,很多低质游戏已经在逐渐被淘汰,从长远看来,版号控制、总量调控只是加速了它们的死亡过程,如果一定要说“寒冬”,那是那些滥竽充数的游戏企业们的寒冬,这场寒冬将倒逼游戏企业由追求速度与数量的资本导向,逐渐聚焦到产品品质提升上。大浪淘沙,好的游戏终究会看到春天的。

寒冬虽至,但春天终究会来,如何在未来的“红海”中生存发展,说到底,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